想必……的主体

  1. 想必相信的主体
    • 例子 1:超市卫生纸抢购事件。由于谣言传播,人们开始恐慌性购买,导致实际短缺。
      • 每个参与者都经过推理过程,即使知道库存充足,也会因为担心他人抢购而导致自己最终无货可买。
      • 说明:这个主体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个体,只要存在这种预期效果即可。
    • 例子 2:精神分析中,患者觉得自己精神有问题,但并不详细精神分析的科学性,但是好像分析师详细这个东西,那为什么不找他试试,万一就给我治好了?
    • 例子 3:大家都不信意识形态,但会觉得别人信。狗智主义
  2. 想必享受的主体
    • 强迫症患者,假定别人掌握了原乐的秘密。强迫型神经症
    • 例子 1:嫖客完事之后劝妓女从良
    • 例子 2:对黑人性能力的普遍刻板印象
  3. 想必欲望的主体
    • 例子:弗洛伊德的朵拉案例。朵拉将K夫人视为其父亲欲望的对象,从而产生嫉妒和身体症状。
    • 面对癔症患者时,重要的不是他们想要什么,而是他们如何组织自己的欲望,以及通过谁组织自己的欲望。
  4. 想必知道的主体
    • 这个主体可以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象征,如宗教中的上帝或特定历史时期的权威人物(如斯大林)。
    • 例子:暴露癖的快感机制,因为大他者的凝视而产生快感